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、总产量最高的作物,但长期受限于缺乏快速脱水的品种,玉米机械粒收水平较低,影响了生产效率和种植成本。11月12日晚,《细胞》(Cell)杂志在线发表了严建兵团队的研究论文,为打开籽粒脱水这扇大门找到了一把有效的钥匙。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,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培育奠定重要基础。
严建兵介绍,受轮作种植模式、天气温度、玉米籽粒含水量高等因素限制,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黄淮海区域,主要以整穗收获为主,后期还需要晾晒、烘干后再脱粒,其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。目前多年多点的研究表明,利用这一关键基因,在玉米生长后期,能平均降低收获时籽粒7个百分点的含水量,同时其他农艺和产量性状没有明显的变化,方便农机直接收获玉米籽粒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湖北洪山实验室主任张启发说,多年来,玉米脱水是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,很有意义、潜力巨大。希望继续发扬“合起伙来干大事”精神,促进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创新。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多到产业一线、生产一线寻找科学问题、科研“源头活水”,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需求,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杨维才表示,宜机收玉米研究是国家重大产业需求,为玉米机械化采收提供了可行方案,是一次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,也是植物科学和生物科学的一次研究创新,拓展了人类的认知领域。研究过程还探索了产学研用有机融合,为基础研究迈向生产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。
会上进行了成果转化签约仪式,授权相关生物公司开展商业化应用,与相关种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,加速科研成果快速转移转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