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旱

长按二维码关注

来源:

  标签:干旱

  描述:秋旱是指每年8月至10月,无透雨连续时间≥30天为秋旱。

  概念

  秋旱是指每年8月至10月,无透雨(一次连续下雨的过程雨量<40毫米)连续时间≥30天为秋旱。无或≥40毫米降水,按各年最大一次连续30至39天为轻;40至49天为中等;≥50天为重。秋旱造成农作物生长需水不足,减少产量。

  等级

  小旱连续无降雨天数,春季达16至30天、夏季16至25天、秋、冬季31至50天。

  中旱连续无降雨天数,春季达31至45天、夏季26至35天、秋冬季51至70天。

  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,春季达46至60天、夏季36至45天、秋冬季71至90天。

  特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,春季在61天以上、夏季在46天以上、秋冬季在91天以上。

  历史

  东汉汉安二年(143)与建康元年(144)会稽郡旱。此后,到建国前1806年间,旱灾有524年,平均3.4年有一年。其中唐及五代平均12.7年有一年;宋代平均3.3年有一年;元、明两代平均2.1年有一年;清代平均1.5年有一年;民国时期平均1.2年有一年。

  秋旱一般受灾面较广,涉及数个县以至部分州(郡)、府(市)。历史上旱灾发生于个别县的年份有132年,频繁受旱成灾的有浦江、嵊县、金华、桐庐、上虞、诸暨、义乌、新城绩溪、东阳等县。流域性的干旱灾害总共有15年。其中唐代1年(823),宋代4年(1148、1180、1181、1215),明代3年(1456、1508、1526),清代5年(1671、1721、1751、1802、1835),民国时期2年(1934、1944)。

  钱塘江流域出现秋旱

  钱塘江流域时有连年出现秋旱记载。清康熙八年至二十三年间(1669~1684),全流域或局部地区连续发生旱灾,先后持续16年。金华府的8个县于明万历十五年至十八年(1587~1590)连续4年发生旱灾。义乌县于明景泰七年至天顺三年(1456~1459)连续4年发生旱灾,坞姑山有摩崖石刻记其旱情;百余年后,又连续6年出现大旱。新昌县自清嘉庆十六年至二十三年(1811~1818)连续8年发生旱灾,嵊县亦有自民国29年至36年(1940~1947)连续8年发生旱灾的记载。

  1953年自6月下旬起,流域内各县先后无雨受旱,大部分县干旱持续到8月下旬,个别县则延至9月下旬。新安江流域的祁门、黟县、屯溪、歙县、淳安、建德等6县、市受灾面积达65万亩。常山、衢县受旱田地30万亩,成灾22万亩。武义、永康、东阳、金华4县受旱面积98万亩,其中69万亩成灾。桐庐县成灾农田近8万亩,诸暨、萧山两县31万亩农田成灾。新昌、嵊县、上虞3县受旱农田65万亩。

  1967年6月下旬到10月,有的县延续到11月初,连旱4个月,常山、衢县的旱期长达136~138天,跨夏、秋、冬3季。江山港、金华江、兰江、浦阳江、曹娥江均曾断流,多数大中型水库干涸,全流域受旱面积达418万亩,成灾面积270万亩,其中颗粒无收者有128万亩。

  1978年大旱,入梅迟,出梅早,梅雨量少。6月即出现旱象,以后持续高温,旱情迅速发展,伏旱连秋旱,旱期50~70天不等,其中以新安江上游的旱情最为严重,歙县境内29条10千米以上的河流相继断流,绝大部分山塘水库干涸见底,人畜饮水困难,晚稻无水插秧,黟县等县情况亦相似。绩溪、歙县、休宁、屯溪等4县受旱农田51万余亩,成灾43万亩。新安江下游及衢江、金华江、兰江、曹娥江等流域虽亦同样受旱,但旱情略轻于新安江上游。钱塘江河口因上游径流少,咸潮上溯,取于钱塘江的杭州城市供水,含盐度增加,时间长达4个月。

  为害

  秋旱干燥病

  秋旱灾害,轻者作物减产;重则河湖干涸,井泉枯竭,田土龟裂,禾稼槁死,人畜饮水无着。

  天气干燥时候,会出现一种小飞虫。飞虫之所以大量出现,经分析是跟天气有关。秋季持续不雨,很多草本植物过早枯黄死亡,小虫不得不倾巢出动,“期望”在省城能找到幼嫩植物作为食物。小长蝽其食性很杂,喜吸食草本植物汁液,对草本花卉以及草坪会产生危害。

  秋旱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麻烦,各种“干燥病”明显增加。比如皮肤瘙痒、出鼻血,以及咽炎患者逐渐增多。患者中有超过4成是由于空气干燥等引发的皮肤瘙痒。

  秋旱影响夏播作物和部分晚熟春播作物正常灌浆成熟,延误秋播作物适时播种和出苗生长。

  1、晚----多种作物不能及时播种,普遍形成晚播晚发。有效积温相对减少,生长发育后延,成熟期推迟,普遍变成晚茬作物。

  2、弱----长期干旱造成了农作物植株小、根系弱、叶片面积小,生物产量大幅度减少,直接影响经济产量。

  3、乱----由于受害程度不同,农作物播种有早有晚,品种杂乱,长势不整齐,给管理造成困难。

  4、慢----受害的农作物脆弱,抗逆能力差,管理措施效应慢,养分吸收慢,光合积累慢。

  预防

  防止肥料养分流失

  1、植树种草、培植防护林,防止水土流失。

  2、多植树,多种草;沙地不种植农作物用来种草和树防止土地沙化。

  3、还要防止土壤板结会更不利于种植农作物的生长。

  4、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那些无机肥;应该以年为单位隔年种植这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。

  5、少用含磷一类的化肥它们由雨水进入河流使水富营养化,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破坏生态平衡。

  灾后

  绿化保暖防虫

  抓好“四防”、“一增”等管理措施。即防涝、防虫、防衰、防晚和增措施、促产量。

  防涝----受旱苗后期常遇涝灾,如同雪上加霜。因此要做到大雨早排,小水灌溉,开沟起垄,流水通畅,以防在土壤板结、根系较弱的情况下,影响作物根系呼吸,甚至造成窒息死亡。

  防虫----交替轮换用药,多种措施并用,科学控制虫害。

  防衰----受旱作物叶小,根弱,细胞老化,输导组织收缩,对养分吸收慢,利用率低。因此,要结合灌水增施速效肥料。追肥要“少吃多餐”并开沟浅施。

  防晚----补种和雨后抢墒播种的农作物,多数不能按季节正常生长,有效积温、日照时数等均不能满足生育需要。因此,对这些作物要突出一个“促”字,立足一个“勤”字,力争一个“早”字,千方百计促早熟、争收成。在加强农业措施的同时,要抓好化学药剂和肥料调控。磷和微量元素可使作物体内糖和蛋白质增加,中后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,对玉米、水稻等作物的早熟增产具有显著效果,喷施0.3%的磷酸二氢钾可增产4.5%-8.2%。在大豆开花期每亩喷施10-15克钼酸铵,能增荚增粒,使籽粒饱满,并可提前3-5天成熟,增产12%-22%。在9月底至10月初每亩喷施100-200毫升乙烯利或用药液蘸果,可有效地促进多种农作物早熟。

信息来源说明

-原文地址-
 

扫二维码

关注我们

不迷路^_^


我们愿景

城市更繁荣

乡村更美丽